Shah Alam
Joined March 2016
马来西亚认证按摩师 学习方向: 用双脚行走 用双眼观看 用双耳聆听 用双手操作 用心感受 进而以同理心接纳 期许 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现更好的他人... See More
《背景故事》
2014年11月初,
一位友人因车祸逝世,让她开始正视对死亡离别的恐惧与不安。
因此,毅然舍下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背景,开始探索生命和活着意义......
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,
独自走进台湾的小村庄与农地里,以打工换宿的方式,体验在地生活。她遇见了很多不同生活背景的生命:有返乡的社会企业青年、爱玩的小木屋建筑师、看天气吃饭的农人、潇洒的客家创作歌手、天马行空的艺术家......
她的视野开阔了,发现原来生命可以有很多可能性,这让她看见了希望之光。
2015年5月初,
她遇见一位40余岁的末期癌症患者,这启发了她,希望可以为癌症患者减轻身心的痛楚。
2015年5月尾,
她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工作坊,遇见了在德国柏林Havelhoehe人智学医院任职的一位资深音乐治疗师--Stephan Kuehne。在那里,她遇见了里拉琴。
2015年7月,
她陷入极度无力感,意志力空前的薄弱,而且害怕面对人群。她,甚至身边的人,完全没有意识到,那是忧郁的症状。
2015年10月初,
她企图割脉自杀,但因对死亡的恐惧不安,而住手了。
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:好好睡个觉,当作死过去了;明早醒过来,当作是重生,那也可行。
于是,她就睡了。
隔天醒过来,
问问自己:今天是我的重生,那我要干嘛呢?
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里拉琴的画面与音声。
好吧!那就去找里拉琴吧!(虽然根本就不谙音乐)
2015年10月中,
她独自到了德国柏林。
第一次踏在欧洲的土地上,正值深秋,早上11时,摄氏4度。
为了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要踏上学习里拉琴之路,她即兴的为自己设了一项功课--从柏林Tegel机场,直接走到17公里以外的Havelhoehe医院,跟Stephan Kuehne资深音乐治疗师拜师。
Google Map说,步行17公里,只需3小时左右。
她从早上11时走到傍晚5时,天色已暗,还有远超过一半的路程在前方。
原来,Google Map并没有把其它因素考虑在内,包括:一个人的体质、拖着大行李箱、背着大背包、还未适应时差与温差、语言差异、人生地不熟等等。
借用麦当劳餐馆的洗手间,休息了15分钟,继续上路。
后半的路程,体力已开始不支,主要在靠意志力继续前进。
到了最后两公里,意志力亦开始不支...
还好,最后还是走到了,看看手表--晚上11时。
用了12个小时,完成了步行17公里的“壮举”。终于可以躺下了。
隔天,会见了Stephan Kuehne导师,他答应收她为徒。
2015年11月,
经Stephan Kuehne导师引荐,来到德国西南部的一个牛多过人的小村落--海利根堡,会见了一位资深的里拉琴全手工制琴师傅--Horst Nieder。
由于资金不足,要求Horst Nieder师傅让她以三个月的时间,跟随他打工换琴。
几经深思熟虑后,Horst Nieder师傅答应了。
跟随Horst Nieder师傅制琴的过程中,发现他真的以其生命认真的制琴。从砍木、自然烘干木、锯木、筛选木块、制琴、打磨、上油到上弦,都非常讲究、非常谨慎、毫不马虎。
她感动了。为了聊表感恩及珍惜之意,她决定回国筹钱,以全额把里拉琴买回来。
筹钱的过程,非常坎坷,尝尽辛酸、失败、被盗贼偷个精光、挖空积蓄之苦。
2016年6月,
终于得到了她的里拉琴。
自此,开始到德国柏林Havelhoehe医院,跟随Stephan Kuehne导师,密集学习里拉琴。
《面对临终者》
案例1:
2016年6月,
在德国柏林学琴期间,收到来自马来西亚的消息:那位启发她的癌症患者,逝世了。
她遗憾的流泪了--怎么不等她回国呢?
Stephan导师说:看看她,她在对你微笑。
她回道:才不是,她在流泪。
Stephan导师又说: 绝对不是,流泪的是你,泪水模糊着你的视线,让你看不清事实。
好一段时间的学习后,她终于看到了,那友人确实在对她微笑。
案例2:
2016年11月,
刚回国,通过友人介绍,第一次为临终者弹奏里拉琴。40余岁,癌症末期,已陷入昏迷状态。
其家属问是否能把她治好,她回道:我们会尊重她的意愿,如果她想留下,我们可以帮助她更好的留下来;如果她想离开,我们可以帮助她更好的离开。其家属同意了。
接下来几乎每天都到医院为她弹奏里拉琴,多数时候,她的呼吸显得比较缓和了,身体也较暖和起来了。重点是:在场的家属觉得,弹奏里拉琴的环节,是他们觉得最平静的时刻。一来,里拉琴声温柔且疗愈;二来,他们可以暂时抛开让他们喘不过气的慰问与关怀,好好的调和呼吸。
第九次见她时,她稍微有睁开眼睛,那是跟她第一次的眼神交流,感觉非常温暖。心里不禁开始有所期待,期待她会好过来。孰料,Stephan导师提醒道,那可能是最后的颜色。但她不太相信,她觉得或许会有奇迹发生。
准备见她第十次的那个凌晨,接到其家属的消息,说她刚离世了,家属都在身边,她走得很安详。
作为最后的送别,她为其葬礼弹奏里拉琴,为逝者而弹、为在场的亲属朋友而弹、为营造祥和的氛围而弹。
案例3:
”当生命走到终点时,最后消失的感官功能,是听觉。“
2017年9月,
通过友人介绍,上门为一名40余岁的末期癌症患者弹奏里拉琴。她听了非常欢喜。接下来她们陆续进行了几个环节。
2018年5月,
收到其先生的消息,清晨起床时,发现她离世了。
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。记得他曾经说过她很喜欢聆听里拉琴,于是问他是否需要她过去为她弹奏里拉琴,他说好。
到了其家里,她还在床上。那是她第一次跟刚离世的逝者那么零距离的接触,好好的为她弹奏里拉琴。
隔天在其葬礼上,也弹奏了里拉琴。
葬礼结束后,收到其先生的信息。他由衷感激她到来为她和他弹奏里拉琴,他很确定其太太刚离世的那个早上,她是听得到的;而在葬礼上,里拉琴声让他心情平和许多。
案例4:
2019年6月中,
公公病危入院。
探望公公时,刚好护士正要替他更换尿布。
让他痛不欲生的是经由尿道插入膀胱的导尿管,每一个微细的移动,都让他痛苦万分。他全身已无法动弹,只能拼命摇头;已无法说话,只能尽全力却只发出非常微弱的叫喊声,以哀求的眼神,请求护士手下留情。护士一边无奈的一直向他道歉,一边谨慎利落的完成其任务。
她的心在滴血,因为不怕鬼却怕痛的公公曾经交代过,倘若有朝一日他病危的话,千万别抢救他,且让他好好的离开。但如今,一支又一支的强心针,是不是他想要的呢?他还有没有为自己的生命做选择的自主权呢?似乎没有。
换好尿布,经过一番折腾的公公,近乎虚脱了。
待他稍微平复下来后,她为公公弹奏里拉琴。那是她第一次以亲人的身份,为病患者弹奏里拉琴。
公公一开始似乎有些抗拒,但很快的,就放松下来了。接着,眼角开始泛泪。
弹奏了约20分钟,家人们一一向公公告别时,看得出来他是欣慰的。
第二天傍晚,她再次到病床边为公公弹奏里拉琴。此时,公公似乎已在沉睡着,默默的做着最后的准备。探病时间结束了,家人们再次一一向公公告别。他微微的睁开眼睛,但视线已无法聚焦。尽管如此,他对每个家人在他耳边的道别,却有意识的,微细的通过眉间向大家表达他听到了。
告别公公约三小时后,收到医院的消息,公公刚离世了。
她看见公公在光的祝福中,微笑着。
《有关此项目》
她希望可以善用更多的时间,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,以里拉琴陪伴其他人的家人,走最后一段路。
目前的阶段
以个人弹奏里拉琴为主,在聆听的过程中,帮助临终者更好的告别这一期已无法延续生命的躯体,进而更好的迎接下一个旅程。
接下来的阶段
期许有机会开展成让家人亲属朋友,即便不谙音乐,也可以为临终者弹奏Klangharfe(里拉琴家族之一),跨越言语、语言、种族、宗教与信仰的界限,以开放与柔和的音乐,为临终者献上至真至善至美的祝福。
同时也营造祥和的氛围,让在场的亲属朋友可以好好的调和身心。
《隐形的团队》
Niki Ong
背后支援团队
Stephan Kuehne
Horst Nieder
Beat Weyeneth
Shah Alam
Joined March 2016
马来西亚认证按摩师 学习方向: 用双脚行走 用双眼观看 用双耳聆听 用双手操作 用心感受 进而以同理心接纳 期许 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现更好的他人
教你弹奏《五音七弦里拉琴》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一位临终病患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教你弹奏《五音七弦里拉琴》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一位临终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10位临终病患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10位临终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30位临终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Shah Alam
Joined March 2016
马来西亚认证按摩师 学习方向: 用双脚行走 用双眼观看 用双耳聆听 用双手操作 用心感受 进而以同理心接纳 期许 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现更好的他人... See More
《背景故事》
2014年11月初,
一位友人因车祸逝世,让她开始正视对死亡离别的恐惧与不安。
因此,毅然舍下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背景,开始探索生命和活着意义......
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,
独自走进台湾的小村庄与农地里,以打工换宿的方式,体验在地生活。她遇见了很多不同生活背景的生命:有返乡的社会企业青年、爱玩的小木屋建筑师、看天气吃饭的农人、潇洒的客家创作歌手、天马行空的艺术家......
她的视野开阔了,发现原来生命可以有很多可能性,这让她看见了希望之光。
2015年5月初,
她遇见一位40余岁的末期癌症患者,这启发了她,希望可以为癌症患者减轻身心的痛楚。
2015年5月尾,
她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工作坊,遇见了在德国柏林Havelhoehe人智学医院任职的一位资深音乐治疗师--Stephan Kuehne。在那里,她遇见了里拉琴。
2015年7月,
她陷入极度无力感,意志力空前的薄弱,而且害怕面对人群。她,甚至身边的人,完全没有意识到,那是忧郁的症状。
2015年10月初,
她企图割脉自杀,但因对死亡的恐惧不安,而住手了。
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:好好睡个觉,当作死过去了;明早醒过来,当作是重生,那也可行。
于是,她就睡了。
隔天醒过来,
问问自己:今天是我的重生,那我要干嘛呢?
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里拉琴的画面与音声。
好吧!那就去找里拉琴吧!(虽然根本就不谙音乐)
2015年10月中,
她独自到了德国柏林。
第一次踏在欧洲的土地上,正值深秋,早上11时,摄氏4度。
为了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要踏上学习里拉琴之路,她即兴的为自己设了一项功课--从柏林Tegel机场,直接走到17公里以外的Havelhoehe医院,跟Stephan Kuehne资深音乐治疗师拜师。
Google Map说,步行17公里,只需3小时左右。
她从早上11时走到傍晚5时,天色已暗,还有远超过一半的路程在前方。
原来,Google Map并没有把其它因素考虑在内,包括:一个人的体质、拖着大行李箱、背着大背包、还未适应时差与温差、语言差异、人生地不熟等等。
借用麦当劳餐馆的洗手间,休息了15分钟,继续上路。
后半的路程,体力已开始不支,主要在靠意志力继续前进。
到了最后两公里,意志力亦开始不支...
还好,最后还是走到了,看看手表--晚上11时。
用了12个小时,完成了步行17公里的“壮举”。终于可以躺下了。
隔天,会见了Stephan Kuehne导师,他答应收她为徒。
2015年11月,
经Stephan Kuehne导师引荐,来到德国西南部的一个牛多过人的小村落--海利根堡,会见了一位资深的里拉琴全手工制琴师傅--Horst Nieder。
由于资金不足,要求Horst Nieder师傅让她以三个月的时间,跟随他打工换琴。
几经深思熟虑后,Horst Nieder师傅答应了。
跟随Horst Nieder师傅制琴的过程中,发现他真的以其生命认真的制琴。从砍木、自然烘干木、锯木、筛选木块、制琴、打磨、上油到上弦,都非常讲究、非常谨慎、毫不马虎。
她感动了。为了聊表感恩及珍惜之意,她决定回国筹钱,以全额把里拉琴买回来。
筹钱的过程,非常坎坷,尝尽辛酸、失败、被盗贼偷个精光、挖空积蓄之苦。
2016年6月,
终于得到了她的里拉琴。
自此,开始到德国柏林Havelhoehe医院,跟随Stephan Kuehne导师,密集学习里拉琴。
《面对临终者》
案例1:
2016年6月,
在德国柏林学琴期间,收到来自马来西亚的消息:那位启发她的癌症患者,逝世了。
她遗憾的流泪了--怎么不等她回国呢?
Stephan导师说:看看她,她在对你微笑。
她回道:才不是,她在流泪。
Stephan导师又说: 绝对不是,流泪的是你,泪水模糊着你的视线,让你看不清事实。
好一段时间的学习后,她终于看到了,那友人确实在对她微笑。
案例2:
2016年11月,
刚回国,通过友人介绍,第一次为临终者弹奏里拉琴。40余岁,癌症末期,已陷入昏迷状态。
其家属问是否能把她治好,她回道:我们会尊重她的意愿,如果她想留下,我们可以帮助她更好的留下来;如果她想离开,我们可以帮助她更好的离开。其家属同意了。
接下来几乎每天都到医院为她弹奏里拉琴,多数时候,她的呼吸显得比较缓和了,身体也较暖和起来了。重点是:在场的家属觉得,弹奏里拉琴的环节,是他们觉得最平静的时刻。一来,里拉琴声温柔且疗愈;二来,他们可以暂时抛开让他们喘不过气的慰问与关怀,好好的调和呼吸。
第九次见她时,她稍微有睁开眼睛,那是跟她第一次的眼神交流,感觉非常温暖。心里不禁开始有所期待,期待她会好过来。孰料,Stephan导师提醒道,那可能是最后的颜色。但她不太相信,她觉得或许会有奇迹发生。
准备见她第十次的那个凌晨,接到其家属的消息,说她刚离世了,家属都在身边,她走得很安详。
作为最后的送别,她为其葬礼弹奏里拉琴,为逝者而弹、为在场的亲属朋友而弹、为营造祥和的氛围而弹。
案例3:
”当生命走到终点时,最后消失的感官功能,是听觉。“
2017年9月,
通过友人介绍,上门为一名40余岁的末期癌症患者弹奏里拉琴。她听了非常欢喜。接下来她们陆续进行了几个环节。
2018年5月,
收到其先生的消息,清晨起床时,发现她离世了。
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。记得他曾经说过她很喜欢聆听里拉琴,于是问他是否需要她过去为她弹奏里拉琴,他说好。
到了其家里,她还在床上。那是她第一次跟刚离世的逝者那么零距离的接触,好好的为她弹奏里拉琴。
隔天在其葬礼上,也弹奏了里拉琴。
葬礼结束后,收到其先生的信息。他由衷感激她到来为她和他弹奏里拉琴,他很确定其太太刚离世的那个早上,她是听得到的;而在葬礼上,里拉琴声让他心情平和许多。
案例4:
2019年6月中,
公公病危入院。
探望公公时,刚好护士正要替他更换尿布。
让他痛不欲生的是经由尿道插入膀胱的导尿管,每一个微细的移动,都让他痛苦万分。他全身已无法动弹,只能拼命摇头;已无法说话,只能尽全力却只发出非常微弱的叫喊声,以哀求的眼神,请求护士手下留情。护士一边无奈的一直向他道歉,一边谨慎利落的完成其任务。
她的心在滴血,因为不怕鬼却怕痛的公公曾经交代过,倘若有朝一日他病危的话,千万别抢救他,且让他好好的离开。但如今,一支又一支的强心针,是不是他想要的呢?他还有没有为自己的生命做选择的自主权呢?似乎没有。
换好尿布,经过一番折腾的公公,近乎虚脱了。
待他稍微平复下来后,她为公公弹奏里拉琴。那是她第一次以亲人的身份,为病患者弹奏里拉琴。
公公一开始似乎有些抗拒,但很快的,就放松下来了。接着,眼角开始泛泪。
弹奏了约20分钟,家人们一一向公公告别时,看得出来他是欣慰的。
第二天傍晚,她再次到病床边为公公弹奏里拉琴。此时,公公似乎已在沉睡着,默默的做着最后的准备。探病时间结束了,家人们再次一一向公公告别。他微微的睁开眼睛,但视线已无法聚焦。尽管如此,他对每个家人在他耳边的道别,却有意识的,微细的通过眉间向大家表达他听到了。
告别公公约三小时后,收到医院的消息,公公刚离世了。
她看见公公在光的祝福中,微笑着。
《有关此项目》
她希望可以善用更多的时间,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,以里拉琴陪伴其他人的家人,走最后一段路。
目前的阶段
以个人弹奏里拉琴为主,在聆听的过程中,帮助临终者更好的告别这一期已无法延续生命的躯体,进而更好的迎接下一个旅程。
接下来的阶段
期许有机会开展成让家人亲属朋友,即便不谙音乐,也可以为临终者弹奏Klangharfe(里拉琴家族之一),跨越言语、语言、种族、宗教与信仰的界限,以开放与柔和的音乐,为临终者献上至真至善至美的祝福。
同时也营造祥和的氛围,让在场的亲属朋友可以好好的调和身心。
《隐形的团队》
Niki Ong
背后支援团队
Stephan Kuehne
Horst Nieder
Beat Weyeneth
Shah Alam
Joined March 2016
马来西亚认证按摩师 学习方向: 用双脚行走 用双眼观看 用双耳聆听 用双手操作 用心感受 进而以同理心接纳 期许 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现更好的他人
教你弹奏《五音七弦里拉琴》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一位临终病患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教你弹奏《五音七弦里拉琴》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一位临终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10位临终病患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10位临终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
替你为30位临终者弹奏里拉琴
在Facebook感谢你的支持